王剑
狼,终于来了。
2018年4月27日,我刚出差回来,疲惫地拖着行李箱。这时,资管新规终于落地了。很能挑时间。而距公开征求意见,已近半年。
一、狼的传说
这次正式发布的资管新规,大体上与公开征求意见稿相近,只是在几处细节上有所修改。因此,我们也没有能力在此再写一篇深度报告,该阐释的都已阐释过了。
而从几处修改的细节上看,监管部门采纳了市场的某些观点,在一些规定上适当放宽。其目的,是在保持整个整治方向不变的情况下,在整治力度不打折的情况下,提供了一些灵活性,以便保证新规执行过程中金融市场和业务的大体平稳。
大家之所以关注资管新规的推行,除了有些从业朋友手里的生意有直接关系之外,还有一个重要原因,就是如果资管业务按要求调整,可能会对金融市场产生较大冲击。众所周知,很多原来披着资管外衣的业务,其实是偏离本源的,总是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规范之处。如若都要求规范起来,那么毫无疑问,有些产品是不能再延续下去的。比如,刚性兑付的产品,以后不允许再续做。
那么,如果把理财业务也编成一张资产负债表的话,那么产品停发,意味着资产负债表右边有些负债在慢慢收缩。表总得配平的,这意味着,左边也有资产需要处置。所谓处置,无非是,要么在市场上抛售资产,要么从最终借款人处收回资金,终结资产。而这两种,均是金融市场所不能承受的,前者可能导致资产价格波动,后者则可能导致借款人现金流断裂,发生违约。况且,还有些资产可能既无流动性(卖不出去),也未到期,似乎只有回表或转标等路,最为典型的就是非标。但是,回表或转标也是有条件的,不是什么垃圾资产都可以,偏偏资管里就是藏了一些问题资产,这下好了,什么办法也没有了。
所以,市场动荡,才是大家最怕“狼来了”的地方。从监管当局的角度,也有一个原则,就是不能因为监管而制造次生风险。所以,此次几处细节上的调整,除有些是对原先不明的规定进一步明确之外,还有一些是适度给予灵活性,以确保平稳落地。
比如,拉长过渡期,便是典型的维稳手段。假设,就是有那么多资产得处置,1.5年处置完,和2年处置完,是完全不同的。比如有些资产,可能到2020年末前已经到期,有些问题资产,由于给了足够长的时间,也已得到妥善处置了。而且,过渡期越长,还有可能投资者教育的效果越好,有更多投资者慢慢具备了风险自负的意识,接受了新的规范的产品,开始购买,于是有些原本得抛售的资产,变得不用抛了。新规还对过渡期内新老产品如果切换给出了较为明确的规定。
新规还对估值方法等方面给出了较为详细的规定。估值要符合企业会计准则规定(请参考《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——公允价值计量》等内容,本文不展开,有兴趣的朋友请自己去问会计学博士),通过托管方和审计方来保障估值合理。鼓励使用市值计量(这本身就是会计准则规定),但如果是封闭式产品,资产持有至到期的或确实难以使用估值技术的,则可以使用摊余成本法,但有偏离度要求。
新规还在产品分级要求、资管产品的法律主体等一些细节上给出规定或指引,此处就不一一赘述了。
二、资管往事
资管是“代客理财”,不是表内业务。但长期以来,业内却通过刚性兑付,把它做成了表外的又一家银行。这是个沉疴已久的老问题了。银监会很早就开始整治,但一直效果不佳。可能是手腕还不够铁吧。
其实,事情只是缺一个契机。马上有人送来了一个契机。
2015年1月开始,前海人寿(宝能系)陆续在A股市场买入万科A股票,并且一直停不下来,全年都在买买买,屡次举牌。这还不是高潮,2016年6月,宝能系要求罢免万科多位高管,收购战突然升级。有人挖出了宝能系运作这次收购的资金来龙去脉,资金从理财产品出发,通过多层产品的嵌套,最终输送给收购,一下子把资管产品的威力展现在了世人面前,当然也展现在了监管领导面前(来源:吴晓灵《规范杠杆收购 促进经济结构调整》)。
不知不觉,这些资管产品通过层层嵌套,能耐特别大,并且绕开现有监管措施。今天买万科,明天是不是能买下……不敢想。
于是,2016年7月,我们写下了研究报告《“万宝之争”将改变银行理财监管取向》。指出:“万宝之争所带来的业务监管上的争议,可能会对理财业务的市场信心产生影响,因此我们预计监管层将以此案为借鉴,优化理财业务监管。可能的措施包括:强化穿透管理,总量或比例控制高风险投向,严控中间环节,严格高净值客户认定及产品销售管理,严格产品信息披露和买者自负等。”
这简短的报告没引起什么关注。而就在当月月底,银监会一份名为《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(征求意见稿)》的文件流传于网络。我们发布了理财行业深度报告《是非与功过:银行理财业务深度解析》,这次关注度就高了。
2017年2月,又一份名为《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》流传于网络,引起媒体和市场高度关注。这就是口头所称的“资管新规”。文件泄露后,人行为管理好市场预期,开始在各种场合介绍、解释这份文件的精神。比如,2017年2月17日人行发布的《2016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》中,对银行表外理财业务有一段描述:“表外理财本质上属资产管理业务,应具有“受人之托、代客理财、投资者风险自担”的属性。要从根本上解决真实资本计量、风险隔离、刚性兑付、监管套利等问题,还需进一步理顺资产管理业务的法律关系和监管安排。”我们也就此发布了报告。
2017年7月,人行发布《2017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》,第一次全面阐释了资管新规的立法意图,无疑是文件发布前最重要的预期管理文件。我们随即发布了研究报告《央行大资管监管似箭在弦——大资管行业深度报告》,也是我们最为详尽介绍资管行业的深度报告。
2017年11月,《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(征求意见稿)》终于发布。各路点评满天飞舞。我其实已经该写的都写了,很难找到新意,但也毅然加入到了刷屏大军中去,发布了几份报告。报告受到各方关注,我们穿装光鲜地出席各种场合给大家讲解新规,而台下坐的往往是不知道自己明天还有没有单子可接的从业人员,他们面容愁苦,有一种“国家不幸诗家幸”的尴尬。
而后,我们就开始了为期半年的等待“狼来了”的生涯。监管领导和新闻媒体总是时不时在不同场合提及一下这个文件,时不时刺激一下我们的神经,但就是久久不见出来。而后,2018年3月28日,新规终于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审议通过。高层通过了,估计不会再修改了。
这等待的期间,除了全行业深度之外,我们还围绕资管行业,针对各界关心的问题,写了专题分析,包括一个专题系列,共四篇:
(1)刚兑之痒。解释为什么刚性兑付虽然看似是给投资者的福利,但却会最终扭曲整个金融体系的运作。
(2)非标之惑。非标一夜之间成了过街老鼠,但其实并非一无是处,它只是有一些小问题,因此与资管行业的逻辑有些矛盾之处,有待解决。
(3)破兑之路。打破刚兑已是毫无悬念,没有商量空间。但推行过程中,会不会发生什么意外?我们也做了一个沙盘推演。
(4)未来之门(大资管竞合格局)。更是针对广大从业人员最为关心的问题,即资管规范之后,大家该怎么做业务。
如今,狼终于真的来了……等待终于告一段落。而且,最终的狼比原来想象的,还是稍微温和一点的。
三、小结
从修改之处来看,监管当局资管业务回归本源的决心不容挑战,监管宗旨不改。
但明确了前期争议之处和难点,确保操作上可行;同时也确保落地过程中市场平稳,不因监管而制造次生风险。整体而言,新规修改有助于保持市场平稳,确保转型目标达成。不过,还不能彻底放松,新规是“指导意见”,不是具体的执行办法,后续仍有待有关细则出台。意思是说,后续分析工作还多得是。
对于金融各子行业的相关业务,感觉调整压力可大幅减轻,大家可稍稍松口气,构成利好。部分银行参照新规要求率先净值化转型,近期推出了一些净值型理财产品,此外,部分机构较早压缩通道业务,发展主动管理,这些均构成先发优势,提请大家关注。